最近有社友提及,跟其朋友聊到投資這一塊。
也引導了一些想法與做法。不過又很怕對方會走偏誤解意思。
那麼,一個很基本也很簡單的問題,就是...
講到理(錢)財都在講要〝開源〞 〝節流〞
嗯,節流已經講到爛掉了,大家都嘛知道四個字就可以涵蓋整個意思。
『省吃儉用』,再說個說名詞輔助『勤儉』,精髓就是〝儉〞字。
怎麼做?最常聽到不外乎的就是,少吃個一餐、少喝幾瓶飲料,
不要亂買,以上3個都是省錢。
不過真正要省,也是要省對地方,像對身體有害的有糖飲料,
甚或是一些根本不必要的買賣。
又牽扯到什麼是不必要的支出?
買東西前請思考一個問題,我是有迫切〝需要〞?我是〝想要〞?
需要與想要不都是要嗎?
我自己對於兩要的定義:
需要意指,例如說,我今天念書,那麼我會需要那些工具與東西?
我想應該會需要到鉛筆、原子筆、橡皮擦、立可白、筆記本等。
想要意指,我今天要上班或是出去遊玩,我可以選擇買汽車來上下班、出遊,
或是選擇機車上下班,搭乘交通工具出遊。
由於後者上下班我透過機車就可以解決,出遊透過交通工具就可以解決。
因此我個人認定車子對我而言只是想要,有人可能會說,你這太主觀了!
上面有說,對於我而言,因為我可以不必透過車子也能解決問題,
所以車子買來,純粹爽啊!所以有個不錯的參考想法。
如果你買東西前,有浮現我就是爽啊!的這種念頭,十之八九都是〝想要〞
別唬爛我你真的需要到它,沒它會無法呼吸一樣。
再講白一點的,需要是沒有這東西會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想要通常伴隨著老子我爽就好的心境。
上面這麼說,當然不是刻意抹說不能有滿足想要的慾望。
而是你要滿足你想要的慾望,請搞清楚,是用自有資金滿足,
還是向朋友、向銀行借(貸)款?
牽扯到這一部份,只單純靠著節流,試問要怎麼滿足人類無限大的慾望?
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事囉。
那麼聰明的人們想到開源的方法。開源又是啥?
簡單說就是靠自己積極進取創造出來,你可以想作你上班領薪水回來後,
付出一些必要支出,刪減慾望(節流)後,剩下多餘的給它加減存下(節流)
再想作Fed〈美國聯準會〉印鈔票(開源)
那麼我們平常人該怎麼做到開源?
很多方式,有人成名、運動成名、搞投資大賺資本利得、創業有成。
方式很多,問題有沒有最簡單的方法。
算簡單但也不簡單(很饒舌,請自己獨立思考去領悟,此不贅述)
我選擇投資我自己、壯大我未知的領域納為我所熟知。
為何這麼做?上帝/老天賦予人類最大的利器,時間與腦袋。
當然,我自己加入第三樣,健康。
這三樣都是你愈來愈善用時間、愈懂愈多、狀況保持良好。
試問誰搶得走?我搶得走你的時間讓我一天變48小時嗎?
我搶得走你腦裡的知識瞬間就轉化為我所知嗎?
我能夠偷走你的體力來讓我身體由貧病轉體健嗎?
最後,我回覆的留言
【洋祐祐 我會比較建議說,先不提及投資這部分,
應該先讓建立起瞭解自己金錢來源去向。
(理財先,自己的家庭狀況都瞭解熟悉後,再來談投資也不嫌晚)
這幾年透過慢慢建立屬於個人的資產負債表/收入支出表,
簡單的就馬上掌握每月擁有多少錢,哪些必須支出,
各種負債的利率高低優先順序怎麼處理,那些非必要支出要作縮減。
同時,強迫自己每月就是只能存多少錢,建立一個習慣。
這些錢也是以消失也不影響當前生活狀況為前提去存下的。
套科老的想法,在股市賺到的,都要想作是借來的,
不謹慎總是要全部甚者倒借回去。】
我用一個很簡單的想法來解釋,同樣一樣東西,應採取因材施教的方式。
對於初心者,只要點到即止,更深入的慢慢待啟發後再談及。
為什麼這麼做?
人類都會常犯一個錯誤,只挑自己喜歡的來聽、來看、來解讀,
講難聽就是「斷章取義」。
當然包括我自己也還是會犯,能做到的是,盡可能的不要讓這樣的行為常發生!
對於中階有些程度了,當然講的內容又不同了。
因為大致上可以彼此交流又不彼此扭曲意思。
高手過招,這不用多談,我還沒到的境界。
但我認為就是我尊重你、你尊重我的想法。
彼此交流過招,彼此向上提升更高的層次。講白了就是「雙贏」
我留言想引申的看法是,
首重觀念重建、再來增進高度、深度與廣度視野/思維、再內化為己用。
你講這什麼鬼東西?根本看不懂。
那我用房子來比喻吧。
要蓋個又穩勾妥當的房子要怎麼蓋?
首先整個打掉,下方打出的大洞,用以建立固若磐石的地基為作用。(觀念重建)
然後房子開始逐步的蓋高、蓋寬等。(高度、寬度、深度視野/思維)
最後都蓋好了以後,
內部裝潢等如何?是面徒四壁?還是有精心設計為自己的一套風格?
這裡精心設計一套自己的風格可不是奢華風的意思。
純粹就是屬於個人一套的風格!
(適合自己適性的一套操作SOP與紀律/人生哲學/信仰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