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管理系統:是指研究企業如何有效運用IT,以提升員工的工作效率、
組織內外部的經營績效與競爭優勢,藉此達成組織目標的一門學問。
※MIS的基本定義與主要架構:1.資訊資源管理的觀點 2.資訊系統管理的觀點
3.資料、資訊與知識 4.整合性的MIS觀點。
1.資訊資源管理的觀點:
A.資訊資源(包含硬體資源、軟體資源、資料資源、網路資源、人力資源),
B.管理(包含規劃、組織、預算、指導、監督、控制)。
2.資訊系統管理的觀點:A.資訊系統,B.策略規劃、系統分析、系統設計、
系統實作與測試、系統導入、系統評估、系統維護。
3.資料、資訊與知識:
C.知識:是指人類對於一些現象的瞭解,這必須經過人類學習與思考才可獲得。
※Leavitt之鑽石模式:
※5C :1.連結 2.溝通 3.商務 4.協同合作 5.社群
1.連結:利用IT的網路科技,例如Internet、Extranet、WAN等,
與外部相關組織做有效的連結。
2.溝通:利用網路連結的基礎,使用支援溝通的工具,提升跨組織間便利的溝通。
3.商務:利用標準化、整合化的IT來進行供應鏈合作,或利用EC平台來進行B2C 、B2B的商務交易,或利用CRM來支援顧客關係保留提升。
4.協同合作:利用連結與溝通基礎,組織間可透過跨組織資訊系統(IOIS)來互相合作,或使用同步協調的e化IT,來策略夥伴執行跨組織同步的協同規劃、設計及行銷策略。
5.社群:利用上述IT科技與供應商、顧客、策略夥伴形成網路型的虛擬組織或虛擬社群來共同討論與分享商務資訊與知識,而組成一個生命共同體。
※第6C :競爭合作、產業聯盟
※影響MIS導入成敗的主要因素:1.使用者因素 2.專案因素
3.資訊部門因素
4.組織的因素
5.技術的因素 6.管理的因素
7.工作的因素 8.外在環境因素。
※研究MIS的三大學派:1.技術理性學派 2.組織行為學派
3.互動學派
※Anthony模式:管理學者Anthony將組織的決策問題,依支援層次分為:
1.策略層次2.管理控制層次3.作業控制層次
※名詞解釋:
SIS: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 (策略資訊系統)
DSS:Decision Support System (決策支援系統)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企業資源管理系統)
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 (供應鏈管理)
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顧客關係管理)
CSF: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關鍵成功要素)
※供應鏈聯盟分為:1.OEM
2.ODM 3.OBM。
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
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
OBM: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er
※Simon模式:學者Simon將組織碰到的決策問題,依其決策及解決流程的明確度、既定度分為1.可程式化問題 2.非程式化問題
後續學者以此為基礎,將其延伸為三種不同結構性的決策問題:
1.結構性問題 2.非結構性問題 3.半結構性問題。
※支援結構性問題的系統:是指此種問題的處理流程、步驟法則都是既定的,每個處理程序的Input、Process及Output也都固定,因此決策法則亦很清楚、明確。
※支援非結構性問題的系統:有些問題的解決與處理並無明確、固定法則或步驟可循,所以使用的解決方法因人而異,多靠直覺、經驗、知識、創意等來判斷決定。
※支援半結構性問題的系統:有些問題可區分為兩大塊,一部分為結構性的處理問題;另一部分則為非結構性的判斷問題。支援這種問題最典型的例子即為決策支援系統(DSS)。
※Weill的分類架構:1.交易流程的利益 2.資訊提供的利益 3.策略性的利益。
※何謂企業智慧:企業利用快速、即時、整合的資訊科技,來蒐集、分析、企業外部環境的競爭資訊與內部經營的重要指標,藉此支援決策者判斷,提升企業競爭能力的一種流程與資訊系統。
※企業智慧的IT架構:1.資料來源 2.資料儲存
3.資料分析
4.多媒體互動式的介面。
※專家系統之推理機制:可分為向前推理與向後推理。前者由輸入的事實往前啟動法則,而後者由目標往後尋找支持的事實。
※需要專家系統原因:1.缺乏優秀的專家
2.專家會離職,甚至死亡
3.減少專家知識獲取的時間與成本
4.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品質。
※何謂GWS:群組軟體,是一個能提供各種相關功能與服務來支援群組協同工作的一種資訊系統。
※IOIO的主要類型:1.一對一的IOSO 2.一對多的IOSO 3.多對多的IOSO。
1.一對一的IOSO:例如某些一對一的供應鏈管理系統,由單一的買賣雙方透過此系統來分享彼此資訊,執行雙方交易。
2.一對多的IOSO:例如單一買方對多數賣方的電子化採購系統或者單一賣方對多數買方的電子化銷售系統。
3.多對多的IOSO:即是所謂的電子市集,其上有許多買賣方,透過電子市集的交易仲介平台,彼此互相進行買賣活動,此系統由買方、賣方及獨立的第三者來主導。
※網路經濟:一個以資訊化的處理、數位化的產品/服務、網路化的全球連結、虛擬化的經營空間、知識化的競爭及電子化的商務與企業為主,所形成足以與傳統實體經濟體系相抗衡的一個新的經濟體系。
網路經濟體系 = 節點 + 連結 + 內容。
※摩爾定律:在價格不變的情況下,每隔18個月,IC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會增加一倍,性能也會呈現加倍的情況。
※貝爾定律:每10年,資訊科技平台,都會有一個典範轉移的大突破。
※梅特卡夫定律:網路的效用性會與使用者數目的平方成正比。
※所謂的數位產業合流的現象,其主要包括下列三種:
1.數位內容的產業合流 2.服務提供的數位化 3.3C 產業的數位化合流。
※微笑曲線:將自己核心能力投資在知識密集的研發、設計及品牌行銷上,而將價值創造低的生產製造委託給勞力密集的開發中國家。
※正回饋法則: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現象。
※如何提高顧客的轉換成本:
※IT對組織設計最重要的三大影響構面:
即為1. Leavitt之鑽石模式 2.組織結構 3.組織流程 4.員工。
※組織結構內的統理機制:組織如何統理其用來製造產品/服務所需要的資源,這些所需要的資源,可以由組織生產或是向外部獲取的方式獲得。
※向外獲取:委外、策略聯盟、虛擬式組織。
※員工授能:有無被授權去解決能力,組織愈扁平化,愈充分授權。(可搭配DSS)
※TQM與BPR差異:
TQM(全面品質管理):全面性的檢視公司內部一些問題來做改善。
BPR(企業流程再造):針對問題的流程做檢視然後加以改善。
※策略資訊系統:廣義概念來說,是指任何一個企業的資訊系統,其能夠提升企業的核心能力,改變企業的經營模式、策略目標或企業與外部環境的關係,而達到提升產品/服務價值以及企業的競爭優勢。
※主要的策略管理理論包括:1.資源基礎理論 2.核心能力理論
3.波特的價值鏈模式 4.價值命題理論 5.波特一般性的競爭策略
6.波特的競爭力模式(五力模型) 7.創新與成長模式。
※資源基礎理論與核心能力理論:主張的學者認為,企業之所有競爭優勢,是因為其有獨特、稀有、別人難以模仿的資源與能力,如此才能創造對手做不到的卓越產品價值而贏取市場。
※共專資產理論舉例說明:美國航空公司(AA)的SABRE自動定位系統,AA必須與全美各地最成功、最大的旅行社有長久密切的合作關係,以便形成通路網,才會有一種競爭優勢的SIS (策略資訊系統)。
※互補資產理論舉例說明:許多擁有優秀、創新的IT的.com公司,到後來完全不敵傳統的老公司,原因是因為一個競爭優勢的形成,無法只靠一個IT平台或是只有一個單獨的SIS,傳統老公司具備長期累積下來的雄厚品牌、資本以及長期上下游夥伴合作關係,就是一種難模仿,具有極大價值的互補資產。
※價值鏈模式基本概念:1.主要活動 2.支援活動。
1.主要活動:A.進貨後勤 B.生產 C.出貨後勤 D.行銷與銷貨 E.售後服務。
2.支援活動:A.公司的基礎設施 B.人力資源管理 C.技術研發 D.採購。
※價值命題理論基本概念:所謂的基本命題,是指組織透過哪些價值鏈方面的投入與改善,而能產生對顧客最大的吸引力與價值? 歸納各種企業優勢,則可分下列三種主要價值命題:1.作業的卓越性 2.產品的領導性 3.顧客的親密性。
2.產品的領導性:具產品領導性的組織,
應具備:A.快速的新產品創新與開發
B.有效率的產品開發流程
C.快速的產品上市時間 D.快速的搶佔市場,形成主流優勢。
※波特的競爭力模式(五力模型):包括
1.目前現存產業內的競爭對手 2.潛在的進入者
3.潛在的替代品 4.購買者議價能力 5.供應商議價能力。
核心能力的主要概念與特色?
在組織中少數幾種長期培養、居於產業領導的地位、對手難以模仿並可和其他資產產生槓桿作用的一種綜效能力謂之。
正回饋的主要促動力量?
1.供給面的規模經濟 2.需求面的規模經濟
3.消費者的預期心理 4.互補產品的支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